TalkerMaMa.com 講究媽媽

講究媽媽 TalkerMaMa.com
找回密碼
    立即註冊
搜索

0

收聽

2

聽眾

823

主題
居住地
灣仔區
帖子
1131
積分
6993
媽幣
2962
樓主
發表於 2013-6-13 19:13:04 | 查看: 1639 | 回復: 0 |
MFAHK

BB by plane.jpg
【iMoney智富雜誌—ibanker教室】搭飛機時,乘客最常投訴的是甚麼?飛機餐難吃,空姐態度差又不夠美,抑或旁邊肥佬的龐大身驅擠到你的座位去?還有一樣,不少人想投訴卻怕人覺得自己太冷血的,是附近坐了個哭不停的嬰兒。美國桑佛德大學經濟助理教授Carden就以此為題,在網誌提出討論:對其他乘客來說,這嬰兒是外部效應嗎?航空公司應推行甚麼政策減低哭聲的影響嗎?父母對此有甚麼責任?所謂外部效應就是市場價格考慮到的因素,例如噪音。因為製造噪音的人不用付錢,所以會製造得特別多,降低其他人的快樂。如果噪音有價格,就沒有問題了,因為受到噪音騷擾的人獲得公平的賠償。飛機上的嬰兒哭聲算不算外部效應,製造的人應不應額外付錢呢?


嬰兒哭聲難成本內部化
嬰兒的哭聲是不是外部效應,正反陣型各有支持者。支持的人認為,從定義來說,在未有與他人約定的情況下,任何對他人構成影響的行為,都是外部效應。如同任何公共交通工具,飛機客艙內部是公共空間。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一名乘客無論是以嗅覺、噪音、超過座位的身軀入侵了另一個乘客的空間,都是外部效應,嬰兒的哭聲也不例外。


從經濟角度來看,價格是告訴我們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的最佳指標。外部效應帶來的問題,是令價格無法反映整個交易的實際成本。理論上,為一位乘客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應等如一張票價。但當有外部效應時,交易的實際成本其實等如一張票價加上其他乘客因外部效應而需承受的損失。


調整價格,糾正市場價格和真實成本之間的差別,始乎是最直接解決外部效應的方法。迫使買方和賣方承擔交易成本而非把部分成本轉嫁到第三者身上,經濟學上叫成本內部化。嬰兒無法決定是否乘搭飛機,因此有人認為其父母該要付較高的票價,以補償其他受影響乘客的損失。然而在現實中,這內部化並不容易,因為在資訊不全面的情況下,沒有人能準確估算外部效應的成本;計多了會損害了父母的利益,計少了就不夠賠償其他受嬰兒的乘客。


也有對家長較體諒的,認為嬰兒的父母大概是客機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乘客,受哭聲困擾以外,還要承受因影響別人而帶來的尷尬。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人的負面外部效應可以是另一個人的正面外部效應。嬰兒的聲音,有人覺得煩擾,也有人覺得可愛。如果因為不喜歡嬰兒就要他們付更高的票價,甚至你願意付錢讓他們坐遠點,譬如設立一個嬰兒機艙,這有如問是否可以付錢拒絕讓黑人或穆斯林教徒坐在你附近般蠻夷。


乘客自願承擔隱含成本
要構成外部效應,交易除了有買賣雙方,還至少要有一個非自願牽涉其中的第三者。有人就此認為機艙內的嬰兒哭聲不是外部效應,理由是所有航班乘客都是自願交易的,也明知各機位非常接近,也就當然不能排除附近會有一個哭鬧嬰兒的可能。不只是嬰兒,所有的客戶在購買機票時,也包含他們可以製造合理範圍內的聲浪、體味或其他煩擾的可能。航空公司收取的價格理應已反映了這種隱含條款或成本,因而不存在外部效應。再說白一點,如果你想避免哭聲,應該乘搭私人飛機、商務艙或頭等艙。你的票價如此便宜,就是因為會哭會吵的

嬰兒也有權乘搭。
嬰兒哭聲或其他噪音問題不是完全沒辦法控制。乘客也可以帶上自己的耳機駁上iPod,或者最簡單帶耳塞。在的長途航班上,航空公司為乘客提供耳機,娛樂系統也有適合小孩的遊戲,希望他們專注遊戲減少吵鬧。

如果有很多乘客非常在意飛行過程中是否嬰兒在附近,認為確保零哭聲的航班是有價值的,應該會有航空公司以適當的價格提供無嬰兒航班,又或者會有人發明在機艙內有效減低噪音的技術,或是保持嬰兒安靜的方法。市場未有提供符合每個人的喜好的產品或服務,不等如市場失靈。航空公司也許還可以提供更多設施或應用科技減低機艙內的雜聲,但由乘客承擔部分成本(例如自己帶耳機),整體顯然較有效益。


機艙內的環境,乘客只是暫時佔用,所謂公共空間其實由航空公司擁有,因此航空公司原則上已把其設施的優點缺點反映到票價上。航空公司向來擅於價格歧視;大型的航空公司會獎勵其飛行常客,譬如安排他們在較前、近走廊等較好的座位,或在許可情況下為他們免費升級。成為航空公司的飛行常客貴賓,或者願意支付高票價乘搭頭等,聽到嬰兒哭聲的機會率會大大降低。

工廠付錢污染解決問題
嬰兒哭聲算不算外部效應,那是經濟課題。但社會上顯然會有合理期望,認為嬰兒的父母有義務確保那哭聲不會不可收拾。而當遇上法寶盡出也無法安撫的嬰兒,偶爾忍受一下別人的孩子的哭聲,其實只是作為正常社會一分子要分擔的成本。

有人質疑, 如果因為買票的時候要明白附近可能會有嬰兒,所以嬰兒就不算外部效應的話,那幾乎沒有甚麼是外部效應。將這說法從可愛的嬰兒拿下,套在民居附近的工廠好了。

如果你購買一所距離工廠不遠的房子,附帶條件就是將「工廠可能會污染你的水源」視為合理預期。而如果你不買這房子,不在那裏使用受污染的水,就不會引起權利衝突。如果想用未受污染的水,你可以付多點錢去購買地段較優越的房子。這聽起來好像有點無稽。

把例子從可愛的嬰兒轉為破壞水源的工業,很多人會直覺屋主必然是外部效應的受害者,工廠應該賠償當中構成的損害。但是這和嬰兒問題不一樣。嬰兒的哭聲不會因為沒有價格而增加,我相信沒有幾個父母選擇嬰兒哭的。這些大家都不想有,也沒法避免的,對社會最優化配置資源不存在太大問題。和嬰兒哭聲問題不一樣,如果污染沒代價,工廠就會使用成本最低但是污染最嚴重的價格。

但我們要判斷的不是污染好不好,污染一定不好,但是沒有生產也不好。如何可以有最好的污染程度呢?僅限於經濟上的討論,污染的權利屬於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價格。如果河流屬於工廠,居民可以付污染價格給工廠減少污染。如果河流屬於居民,工廠則可以付錢給居民去污染河流。只要價格定得對,就可以達到「最優污染」程度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註冊

fastpost

隱私政策|免責聲明|Archiver|TalkerMaMa.com 講究媽媽

GMT+8, 2024-7-27 07:53

Powered by Sunkingdom Studio

回頂部